一個錯誤的決策,造成國庫無謂的浪費~ 從高速公路的拓寬工程說起!一個錯誤的決策,造成國庫無謂的浪費~ 從高速公路的拓寬工程說起!
我相信,在台灣這是一個從來沒有被人所提起過的議題,巧合的是,我也曾經親身參與過高速公路的拓寬工程,回想當時的情境,也不認為它是一件什麼大不了的工程,依據現況,反正就是從高速公路的兩側拓寬,沒有其他的方法可行。
但是事情並不是像我想像中的那麼簡單,如果我沒有到美國的馬里蘭州的總公司出差,我也不會體會到,事前的周詳規畫及設計工作,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情。 現在我把它揭露出來的原因是,希望讓我們當年所發生過的錯誤,做為以後的借鏡,不要再重複發生此種錯誤。
說了老半天,到底是怎麼一回事? 請讓我慢慢說來。
在每天由宿舍往來Frederick的公路,是一條雙向的兩線道,中間留了很寬的淺V字形的綠帶,一來可以做為一個緩衝帶,可以避免出車禍時,衝到對向車道,二來還可以做為排水之用。
巧合的是這一條公路,也正在拓寬,雙向各增加一線道。這讓我可以乘機觀摩老美的施工方式,但讓我驚訝的是,老美不是像台灣一樣,從兩邊外側分別拓寬,而是利用中間的緩衝帶,來增加車道。
這樣的施工法,到底有什麼的好處? 懂工程的人都知道,這樣的做法,好處太多了。首先,它不會影響到原來的交通,經歷過台灣高速公路拓寬時期的人,都知道走高速公路是多麼痛苦的一件事情。最重要的是,兩者拓寬所需的費用和所使用的時間,有如天壤之別。這讓我深深的反省到,在工程施工前的審慎規畫和設計,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情。
話說當年,台灣高速公路規畫錯誤的原因,要從當初的十大建設說起,據說當初的高速公路,是由美國的顧問公司所設計的,而且是規畫為三線道的,大概是困為經費的不足,所以改為雙向二線道。現在你們知道了,我們的政府自欺欺人很久了,政府說是高速公路,人民都相信了。事實上,它只是一條快速道路而已。
高速公路的標準,其實至少要三線道以上,因為內側車道永遠是做為超車用的,在美國的高速公路上,我所看到的老美都很守規矩,超完車後,就會自動的讓出車道。所以,你應該了解,當時台灣所謂的高速公路,其實只能稱為快速道路罷了。大概是,當時接手變更設計的台灣的顧問公司,沒有足夠的經驗,所以才造成後來拓寬的窘狀和時間及金錢的浪費。
台灣當時國1高速公路全長約375公里,平均每公里的造價約1億新台幣,工期約7年,平均每個月完成4.46公里。到了建國3高速公路時,每公里的造價已漲到每公里約需5億新台幣了。
我所參與拓寬的那一標,全長約15公里,平均造價每公里約1億五千萬元,比當初的造價多了50%,但是不要忘記,我們只拓寬一線道,如果是拓寬二線道,則造價可能接進二億元,工程進度則每個月只能完成0.4公里,只能有當時施作速度的十分之一,拓寬15公里居然需要花3年的時間,你就可以知道,高速公路拓寬工程的困難度,而且原來的二線道,還要再縮減一線道,供做施工區域使用。由於當時的規畫沒有遠見, 没有考慮到未來的拓寬工程,所以一大部份的工程費用,是花在拆除及改建穿越橋,跨越橋,橋台,交流道及排水溝等工程。
相比之下,老美的做法,不但省錢又省時,又不用縮減車道,只要在中間預留的綠地上施工,鋪上級配料和瀝青混凝土後,拓寬的車道馬上就可以完成。
從上面的說明,你就可以知道,高速公路南北向各拓寬一線道的費用,居然可以再蓋一條四線道的高速公路,所以是拓寬原有的高速公路,還是再建一條高速高路, 到底那一種選擇比較划得來? 實在值得令人省思?
後記: 很欣慰的是,所得的教訓已有回報,台78線(台西到古坑段),已經預留兩線道的綠帶在公路的中央,做為將來道路擴充之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