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營建業的合約類型 (1)

已更新:2020年9月1日

在 PMBOK 的採購管理章節中,只簡單的提到合約的三種型式,(1) FP - Fixed Price (2) CR - Cost Reimbursable (3) T&M -Time & Material。 翻譯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沒有實際從事過採購發包及合約等經驗的人,通常只能從字面上去直譯,而無法搔到癢處,再加上文化上的差異,在用詞上自然是大不相同,逐字翻譯的方式,常常是無法表達出,文字的真正內含及精髓。


(1) FP - Fixed Price 通常被翻譯成 "固定總價合約",個人認為比較口語化和讓一般人容易了解的翻譯是 "總價承攬合約" (Lump Sum)。 (2) CR - Cost Reimbursable, 英文的 cost,有兩種解釋,一是成本,二是費用,但是坊間的翻譯,都是把它翻成 "成本補償合約" 或是 "成本償還合約",但是個人認為,從工程實務上來看,翻譯成 "費用給付合約" 或 "費用報銷合約" 會更為讓人容易明了。


因為從業主的立場而言,營造的費用只是成本的一部份而已,其它還有設計費、顧問費、土地費等費用,但營造費用也只是個預估的花費成本,這是由顧問公司或是由建築師事務所,所提出的預估成本,但絕對不是工程的實際費用,業主的成本,不到完工結算之後,才能算出真正的成本。


但是對有經驗和有本事的承包商而言,他們給業主的報價,絕對不是承包商的成本,承包商的成本結構和業主的成本結構,肯定是不一樣的,他們給業主的報價單之中,除了在最後的間接成本,會加上一項 "利潤及管理費" 之外,還會在報價項目內,會加上適度的額外費用 (contingency),來降低估算錯誤或施工錯誤的風險,如果沒有出錯的話,則又是一筆額外的獲利。


所以為了避免 "成本" 一詞,指的是業主的成本,還是承包商的成本, 因此,我個人比較偏向翻譯成 "費用給付合約" 或"費用支付合約"會比較貼切一點。

(3) T&M -Time & Material,如果從字面直接翻譯是 "工時和材料合約",這樣的翻譯,不能說它錯,但是會讓一般人摸不著頭腦。也有人翻譯成 "工料合約",嚴格上講, 翻譯成 "工料合約",個人認為這種的說法,可能有待商確。


T&M合約在美國是一種很普徧的合約方式, 但在台灣卻只用在零星的採購合約上。 台灣在工程的實務上,通常材料和人工是由不同的公司所提供,所以我都稱它為 "材料或人工開口合約" 。在 "Time & Material" 的合約裡, 時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,因為開口合約的數量和期限,都無法確定,所以合約的總金額,也無法確定,所以才叫開口合約,而材料的價格會隨著時間而波動,因而材料的單價,不會被合約給綁死,而是由材料供應商,因時因地,來調整合約的單價,也就是俗稱的 "時價"。我相信這樣地解釋, 大家應該很容易明了。


再進一步討論,關於(2) 費用給付合約 (CR),另外還有其它不同的形式,其一是,承攬費用加獎勵金, 在工程上,通常是指當承包商提早完工時,業主會依照合約的規定,給予適度的獎勵。其二是, 承攬費用含物價指數調整, 這是當年我從事台北捷運工程時,所採用的合約。 當合約的範圍,可以定義的非常清楚時,業主通常會改採用總價合約 (LS),因為對業主而言,風險最小。 關於(2) 費用給付合約 (CR),是當合約的範圍,無法定義的非常清楚時,業主才會採用此種合約,通常是特殊工程,或是沒有人要做的工程,才會採用此種承攬費用加獎勵金合約形式。


費用給付合約 (CR)也有二種不同的型式,其一是,承包商收集所有的開銷費用,向業主報銷,並且依合約的規定,向業主收取一筆固定的勞務費用,這種型式的合約,有利於業主的成本控制,同時,承包商也會儘快的完工,以領取這筆固定的收益,此種型式的合約,兩者皆大歡喜。


其二是,承包商收集所有的開銷費用,向業主報銷,並且依合約的規定,向業主收取一筆固定百分比的費用,這種形式的合約,對承包商而言,最為有利,當業主的工程變更及追加工程愈多時,承包商就領得愈多。


舉例說明如下: 我有一個朋友,是從事室內裝潢的工作,由於一般業主對自己的裝修範圍和所使用的建材,通常是沒有什麼概念,經常會改來改去,造成最後工程預算的暴增。因此為了降低風險以及減少雙方的糾紛,他要求業主採用CR 合約,並且再支付16%的管理費,對承包商而言,這是一個風險最小且穩賺不賠的生意,採用此種型式的合約,我的朋友確實賺了不少錢,而現在承攬公共工程的營造廠,在工程結算後,能夠有5%的利潤,就已經可以算是很厲害的公司了。


關於(3) 材料及工資開口合約 (T&M),一般都從從英文字面的意思,直接把它翻譯成 "時間及材料" 合約,更有人翻譯成 "工料合約" ,個人認為,如果把它翻譯成 "工資及材料開口合約" ,這樣大家會更清楚地了解 T&M 的含意。

舉例說明如下: 在工程的實務上,經常會需要用到一些點工 (計時工)、小五金、工具和建材等零星東西,因此,工地經常會跟附近的五金和建材供應商,打這種開口合約,而五金建材行,則依據每月工地所使用的五金及材料簽收單, 來製作清單,並每月固定提送給工地,做為請款之依據。 下一篇的文章,將會繼續討論統包的合約 (EPCM) 和 GMP 合約。

<Part 1>

27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PMBOK是PMP人修練功夫的葵花寶典, 它包含了十種套路, 這個寶典的架構, 簡直就是為從事營建業的PMP人所量身設計的, 其中有兩種套路, 一定要同時修練, 才能相輔相成, 讓自己的功力加倍; 其一是"進度", 其二是"成本"。 從WBS的修行開始入門到煉出名為EVA的內丹, 那是一條相當遙遠和漫長的道路, 要經過千山萬水和通過各種層層關卡和考驗, 才能成功的煉出內丹 (又名EVA)。就以本人

資源配置和現金流量 (Cash Flow)的製作, 是進入第三關的武者,所需要修練的功夫,也是所有修練P3的人,最重要的關卡,通常在這關卡中, 剩下的四個人中的其中三人又被抬了出場。只有一個人,也就是大概只有10%的人,才能通過這項關卡,繼續進行下面第四關的修練。 台灣的工程慣例是,在合約簽定之後,業主就急著要開工,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,給讓承包商做動員準備和擬定施工計劃的工作。 倉促開工的結果,造

能進入第四關的修練,表示P3的功法已經練成功了,接下來的動作是將已經完成的工程進度表,現金流量曲線 (S Curve) 付諸實行。功法雖然練成了,但是功力還有待加強,唯有透過各種實戰的經驗,才能讓自己的功力,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。 這時,原本所排的進度,稱為基準進度 (Baseline Schedule), 當工程開工後,就會產生所謂的實際進度(As-Build Schedule), 這個實際進度也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