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PMP人的修行次第~從WBS到EVA之路 (3)

已更新:2019年7月5日

能進入第四關的修練,表示P3的功法已經練成功了,接下來的動作是將已經完成的工程進度表,現金流量曲線 (S Curve) 付諸實行。功法雖然練成了,但是功力還有待加強,唯有透過各種實戰的經驗,才能讓自己的功力,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。 這時,原本所排的進度,稱為基準進度 (Baseline Schedule), 當工程開工後,就會產生所謂的實際進度(As-Build Schedule), 這個實際進度也會產生另一條S曲線,這兩條曲線如果沒有相吻合,就會有差異發生,包含進度的差異和成本的差異,至此,終於可以開始進行實獲值的分析 (EVA)。EVA的標準值為1, 合理值在0.9和1.1之間,當低於0.9 和高於1.1的時候, 就要儘早找出原因,以避免專案持續地惡化下去。


進入到這個階段,大功即將告成,實獲值(EV)幾乎已是可以唾手可得了,這時會出現三個重要數據,1.Planned Value (PV or BCWS), 2.Actual Cost (AC or ACWP),3.Earned Value (EV or BCWP),經由這3個數值,我們就可以計算出: (1)進度差異(SV)=EV-PV (2)成本差異(CV)=EV-AC 再進一步,又可將它們轉換成 (1)進度績效指標(SPl)=EV/PV (2) 成本績效指標(CPl)=EV/AC 最後,實獲值分析(EVA)到此已經完成,恭喜你! 終於練成了專案管理最重要的兩顆內丹 (SPI ; CPl) 。


另外,值得一提的是,由於CPl是一個過去的成本績效指標(指已發生) 。如果要透過EVA來預測未來完工時的績效指標時,則必需改採用TCPI (To Complete Performance Index)值來做分析。(就像基金公司的廣告詞一樣,"過去的績效,並不代表未來的績效")。 實獲值分析(EVA)理論,早在1960年就已經開始出現,在1979年很早就導入營建業,1987年出版的PMBOK(第一版),就概要提到EVA。而美國的政府機構,內部的某些專案,直到2002年左右,才開始採用EVA。我也是到了2009年才真正有機會,運用實獲值的分析(EVA)來評估大型工程的成本及進度績效。


在工程實務的運用上,比起關鍵績效指標 (KPl),個人認為實獲值分析(EVA)更為客觀及簡便,EVA (CPl & SPl) 有八種不同的排列組合,透過不同的組合,就可以判斷出專案目前的執行狀況,可以即早提出警訊及採取補救措施,來避免情況的繼續惡劣,可以降低公司的損失,所以強烈地建議營建業採用EVA來做績效的評估指標, 並大力推廣之。


而專案的績效評估值, 個人認為可以用 (CPI x SPI), 所得的值, 來當做專案給予績效奬金的依據。


<The End>

24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PMBOK是PMP人修練功夫的葵花寶典, 它包含了十種套路, 這個寶典的架構, 簡直就是為從事營建業的PMP人所量身設計的, 其中有兩種套路, 一定要同時修練, 才能相輔相成, 讓自己的功力加倍; 其一是"進度", 其二是"成本"。 從WBS的修行開始入門到煉出名為EVA的內丹, 那是一條相當遙遠和漫長的道路, 要經過千山萬水和通過各種層層關卡和考驗, 才能成功的煉出內丹 (又名EVA)。就以本人

資源配置和現金流量 (Cash Flow)的製作, 是進入第三關的武者,所需要修練的功夫,也是所有修練P3的人,最重要的關卡,通常在這關卡中, 剩下的四個人中的其中三人又被抬了出場。只有一個人,也就是大概只有10%的人,才能通過這項關卡,繼續進行下面第四關的修練。 台灣的工程慣例是,在合約簽定之後,業主就急著要開工,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,給讓承包商做動員準備和擬定施工計劃的工作。 倉促開工的結果,造

迷思的概念在字典中的解釋是「發生在一個人、一種現象、或組織周遭未經證實、或錯誤的一種信念」。 比較通俗的解釋是:「迷思就是一些,人人都這麼說或這麼想的事,大家都知道好像應該是這樣,卻沒有人真正知道是不是這樣或為什麼是這樣的事。久而久之也就沒有人去追究其是非、與真假。 這裡所要談的"迷思",指的是所謂的"工程編碼",因為大家都是用這樣的編碼方式,而且似乎已經走了很長的一條路,所以後來的人,很自然地就

bottom of page